你能想象,他的人物画作,看起来像照片吗?
以至于连专业的评委,都不敢肯定他的一幅作品,
究竟是画出来的,还是通过什么方式,制作出来的。
他就是有着“超写实画家”之称的冷军。
不过,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的领军人物,
小的时候,却没有经过一天的正规训练。
冷军是四川达州人,虽然从小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,
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,他从未在小的时候被正规培训过。
一直到上小学后,在邻居的帮助下,才为他找到了一位美术老师。
那位老师什么都没说,只是给了他一些画册让他去临摹。
于是临摹画册,练就了冷军绘画的基本功。
由于从小视力就不好,在绘画过程中,冷军必须靠近画纸才行。
渐渐地,他养成了一种从局部开始,后到整体的作画习惯。
尤其在后来成为专业画家后,
冷军的作画习惯,还是从画布边缘,往中间一点点推着画。
小时候除了临摹画册之外,冷军还会抓住一切机会,看外面的场景。
家的附近有一座电影院,新电影上映,总会挂出各种各样的海报。
冷军就经常观察这些海报。
可那时候他胆子很小,不敢当众画画。
常常是看几眼海报,记在心里,跑回去再画。
画了之后,再跑出去看海报。
有一次,他为了临摹一张国画老虎,每周步行去一次美术厂。
看了大半天,把一切细节都记在心底,回到家里再画。
要是觉得画得不像,就再跑出去看。
对冷军而言,少年时代的画画,基本都是临摹。
他的脑子就像着了魔一样,总想着画画的事情。
渐渐地,画出来的东西,也在一点点进步。
也正是这种对绘画的痴迷,才让冷军一点点坚持了下来。
1980年,冷军考入了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。
早先绘画留下来的诸多习惯,在系统学习后,一一展现了出来。
对于画作细节的关注,冷军可谓达到了极致。
据说在冷军作画的时候,一平方厘米的细节,
他能反复雕琢一天。
原本视力就不好,再加上对细节严苛的态度,
使得冷军的高度近视,渐渐达到了900度。
有一次距离画布太近,再加上极度兴奋,使得冷军突然晕倒。
冷军说,学生时期画石膏素描像,
其他同学是怎么粗放怎么来。
他自己总是有意无意,把石膏像上残缺的痕迹都画了出来。
那些痕迹的表现,在画面上呈现出来后,既形象又逼真。
冷军甚至觉得,没有细节的深入体现和刻画,
自己反倒找不出绘画的乐趣了。
不过,他的这种风格,在班上却是被孤立的状态。
大多数的同学,都不喜欢这样画。
他们觉得,这样画不仅缺少了趣味性,而且没有绘画性,非常匠气。
一开始,被孤立的冷军也有点动摇。
他觉得,绘画的审美和趣味,也是很重要的。
于是,他的风格也渐渐粗放起来,有了很多“画味”。
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那段时间,冷军画了不少藏民题材的作品。
他用的都是很写意的手法,粗放又饱满。
有一段时间,冷军甚至觉得,他的风格,已经快变成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了。
不过,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,冷军的绘画,又渐渐回归了写实性的风格。
尤其是在第一届中国油画展后,冷军的风格越来越细腻,
渐渐演化成为他现在的绘画状态。
1991年,冷军被武汉画院聘请为专业画家。
从此开始,他正式走上了油画创作的道路。
他第一件获奖的作品,叫《马灯的故事》,
是在全国美术展览上获奖的。
这之后,连续五六年的时间,冷军在各类国家级的美展上都获奖了。
在冷军看来,从九十年代开始,他的创作和风格变化,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,是整个九十年代上半期。
那几年里,冷军的代表作品,有《世纪风景》系列,《五角星》系列。
还有《网——关于网的设计》,《文物——新产品设计》等作品。
在冷军看来,这一时期自己的作品风格,是批判现实主义的。
其中,《五角星》在当年,还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。
第二个阶段,则是九十年代末期的作品。
这一时期,是上个阶段风格的延续,但有了跨越和升华。
代表作品有《襁褓》、《锯子》、《突变——有刺的汤匙》等。
第三个阶段,则是集中在对人物的描绘上。
冷军自己形容,这是他“玩物丧志”的阶段。
外界也有人说,这是冷军的沙龙时期。
其代表作品,也就是后来的《肖像之相》系列。
也是在这一时期,冷军认识了罗敏。
1981年出生的罗敏,幼时因为父母离婚,
童年时代跟随母亲,生活在武汉的外婆家。
小时候,罗敏不喜欢说话。
甚至上了小学二年级,她连1到10的数字都读不出来。
在后来的诊断中,她被诊断患有自闭症。
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不说话的姑娘,对于绘画却情有独钟。
从小学到中学,罗敏的绘画作品,还得过不少奖。
大学时期,罗敏考上了江汉大学艺术系。
毕业之后,她进入武汉一所小学担任美术老师。
由于学校和冷军的工作室,只有一条街之隔,
很快在朋友的介绍下,两个人便认识了。
此时的冷军,已是国内获过无数大奖的名家,
罗敏对于他,有着一种深深的崇拜。
再后来,罗敏开始做冷军的模特。
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冷军萌生了创作肖像系列。
有一次,冷军对罗敏说,你要是有时间做我的模特,
我画起来可能会更好。
罗敏没有马上答应,冷军原本以为她不愿意。
谁知道又过了几天,罗敏来到画室告诉冷军,
我已经辞职了。
于是从那之后,罗敏开始专职做冷军的模特。
在每天的创作过程中,
冷军一边画画,一边和罗敏说话。
他喜欢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,给罗敏讲世界名著。
很多名著精彩片段的对话,冷军都能信手拈来。
要知道,当年在武汉求学的时候,
为了看一本新书,冷军都不惜在书店外排上大半夜的队。
所以在知识的储备量上,是很丰富的。
一个讲述,一个静听,渐渐地,
罗敏对这位比自己大18岁的画家,产生了好感。
那时候,四十岁出头的冷军离婚。
平日里,他和母亲住在一起。
在冷军的心中,除了画画,几乎没有其他。
2005年9月,经过半年时间的创作,
《肖像之相——小罗》完成。
那时候,罗敏已经从心底爱上了冷军。
冷军在和罗敏的交往中,虽然没有往感情方面去想,
但是他渐渐察觉到,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,已经离不开罗敏。
不过,由于相差18岁的差距,双方一开始都没好意思开口。
最终,还是冷军的朋友打破了僵局。
他们把冷军的心思,转告给了罗敏。
就这样,因为一幅画的创作,两个人渐渐走到了一起。
爱情出现的同时,两个人的爱情结晶,
冷军创作的那幅画,在2007年的全国画院展中,也获得了画院奖。
只是,这幅画获奖的经历,却是一波三折的。
作品提交上去后,评委们最初不敢肯定,这幅画是不是画的。
甚至于为了检验画作,评委们还把画框拆开,专门研究了一番。
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,这幅画是彩喷的。
组委会将结果告诉冷军,冷军都惊呆了。
他不敢想象,这些专业的评委,居然连彩喷和绘画,都区分不出来了。
冷军觉得,普通大众弄不清还情有可原。
专家要是也弄不清,那就是不可原谅了。
事后,冷军把自己创作绘画的步骤给了评委,才算给自己“正名”。
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初,冷军和罗敏结婚了。
不过,由于担心家人的反对,他们领证是瞒着双方父母的。
婚后,冷军的心思和精力,还是都集中在创作上。
好在他和妻子有着共同的兴趣,彼此间的感情热度还存在着。
只不过年龄差距,多多少少还是会体现出来。
彼时的冷军不但是画家,还是文联领导,
他不希望外界对自己的感情说三道四,
因此在生活中,很少向外人提起自己的妻子。
另一方面,罗敏还很年轻。
她向往的感情应该是热烈透明的。
所以,对于丈夫的做法,罗敏多少有些失落。
好在绘画是两个人的精神寄托,创作则是最好的保鲜剂。
结婚四年后,罗敏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。
她离开武汉,求学北京。
夫妻之间的分离,让这段感情,慢慢淡化。
在北京求学的几年时间里,罗敏爱上了画睡莲。
另一边,冷军也还在一如既往的创作。
2014年,冷军的一幅《手相》以690万的价格成功拍卖。
2015年3月,罗敏在武汉举办了个人画展。
结束之后,她和冷军办理了离婚手续。
而在财产分割上,罗敏放弃了一切要求和权利。
冷军说,是我耽误了你。
罗敏则说,是你让我遇见了现在的自己。
在外人眼里,罗敏主动提出离婚,等于是放弃了一切。
此前,以罗敏为蓝本的那幅画,
在2010年的拍卖会上,拍出了3136万元的高价。
5年后,也就是冷军和罗敏离婚的那一年,
他的《肖像之相——小雯》,又拍出了6000万元的价格。
此刻的冷军,无论是声望还是财富,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所以在外人眼里,罗敏和冷军离婚的态度,不是常人所能做出来的。
毕竟在罗敏的眼里,她和冷军之间的感情,曾经是炙热的,
而从曾经到将来,这段感情里除了绘画,再没有其他东西。
2019年,冷军的《肖像之相——小姜》,
在当年秋天的嘉德拍卖会上,又一次拍出了7015万元的高价。
价格之高,让人咂舌。
而在普通大众眼里,画得跟照片一样真实,
就是对冷军画作最常见的评价。
冷军说,这是对他风格和作品最大的误读。
别人问他,在创作中有什么绝招。
冷军说,绝招就是审美、感觉和技法。
每年一幅画,每天创作9个小时,
这几乎是冷军几十年来,一直保持着的创作节奏。
不过,冷军也认为,当下的艺术环境,已经有别于他年轻的时候了。
这个年代,受过教育的人越发增多,艺术也处于娱乐化的境地。
当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的时候,艺术事实上就消亡了。
取而代之的,就只能是娱乐。
此外,对于自己的《肖像之相》系列接连拍出高价,
冷军也认为,那不过是资本运作的结果。
也因此,已经59岁的冷军,
唯一能够沉下心来的,就是继续手握画笔。
只有画笔,才是他的全部。
文|二十二
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
2022世界杯直播正规买球app十佳排行